lonr

Hello, world!
avatar

Profile

大萧条那从未被吸取的教训

原文来自雪球郭荆璞的大萧条那从未被吸取的教训 ——《美国大萧条》读后感 (1),本文是 gpt-3.5-turbo 总结的版本。

本文讨论大萧条的原因和解释。传统观点认为是胡佛政府的自由放任造成了大萧条,但罗斯巴德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认为,20 年代美联储对货币和银行体系信贷总量的控制导致了储蓄和投资不平衡,30 年代的财政和工资政策阻碍了微观的相对价格和工资调整,影响了资源和劳动的再分配。

前半部分从理论和批判入手,描述了 20 年代美联储、美国政府的货币政策和引导信贷扩张的策略,认为这才是大萧条真正的原因。后半部分则以年为单位叙述信贷扩张和干预性政策的恶果如何一步一步的制造了大萧条。作者认为大萧条的错误并不在于自由市场经济,而应当归咎于政客、官僚和那些’先进’的经济学家。

一、大萧条的根源 —— 政府为发展经济推动的货币和信贷扩张

本书分析了 20 年代美国政府的计划、干预、安排、刺激经济。其中包括美国财政部、美联储、纽约储备银行的关键人物以及胡佛总统等决策者。这些决策者试图通过政治原则和统计和经济学来管理商业周期。本部分讨论了奥地利学派和凯恩斯主义对大萧条成因的看法,认为持续的信贷扩张和干预政策导致了大萧条。解决大萧条的关键是实际工资率下降。最终,国际金融市场的连锁反应导致了 1931 年德国金融危机,成为大萧条的重要推手。奥地利学派认为,大萧条是由于稳定物价水平的诱惑破坏了货币的价值,银行信贷增加导致货币供应量增长和生产成本下降,但这两方面力量相互抵消,导致消费品与资本品价格呈现不均衡的增长。作者认为,大萧条的真正原因是 20 年代美联储、美国政府的货币政策和引导信贷扩张的策略。

二、胡佛与罗斯福真的有天壤之别吗?

作者认为,胡佛并非自由放任主义者,而是推行政府主导的通货膨胀和信贷扩张。大萧条的起因、急剧发展以及其持久的破坏性结果都是政府行为的结果,而不是自由资本主义的恶果。胡佛的主要政策成为罗斯福新政的基础,但胡佛失败而罗斯福成功的原因并非政策本身,而是罗斯福公共宣传更加成功。

政府试图通过调控市场,规定产品价格、生产规模、信贷成本、就业和分配等方式来恢复就业率。政府采用直接或间接干预劳动力市场、设置关税壁垒、干预工业品和原材料市场、扩张信贷、建设公共工程等手段。其中,直接经济补贴和为公共工程融资是主要手段。胡佛总统的政策建议和罗斯福新政主要举措都反映了这种思路。值得注意的是,胡佛的干预政策被忽视,而他才是新政和干预政策的始作俑者。

作者认为,胡佛政府试图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劳动力市场干预措施来稳定就业。这些措施包括最低工资标准、公共建设和移民控制等。胡佛政府认为信贷流向商业借款人太少,流向投机太多是导致经济萧条的原因之一,因此管理资金流向成为胡佛对抗萧条的主要手段,最终目的是保护就业市场。 胡佛政府试图通过高工资率、公共建设和扶持经济来缓解经济危机,而不是远离直接干预措施。然而,奥地利学派反对通过最低工资来解决问题,认为应该真正提高全社会总工资和解决生产组织的根本问题。胡佛政府内部对政策方向也有分歧。公共建设作为刺激经济和增加就业的手段而被广泛接受,但长期来看会扭曲价格。 胡佛还推动限制移民立法,移民净人数压缩至 20 万人(1930)、3.5 万人(1931)、-7.7 万人(1932),欧洲向美国的移民减少了 90%。整个 20 世纪 20 年代,为保护就业而投放的信贷导致此前积累的不良投资清算过程冻结,延长了萧条时期,并导致更多金融机构走向破产。宽松货币政策是通货膨胀、贸易保护、公共建设以及对就业市场保护措施共同的基础。

本书前半部分建立了思考框架,介绍了政府对农业的多种刺激措施和“农业公平”运动,但这些并非由农牧民主导。最终,政府将对农业的刺激转向了贸易保护,形成了全面贸易保护行为,破坏了市场和国际分工,导致国际贸易下滑,从而提高了美国消费者的消费成本,并给农业和其他行业出口带来了不良影响。因此,20 年代美联储、美国政府的货币政策和引导信贷扩张的策略,才是大萧条真正的原因。

作者讨论了 1931 年对工业原材料和制成品市场的政策干预。这些政策的制定是受到农业干预政策的影响,并在斯沃普计划中达到了高峰。该计划被看作是商界中集体主义和法西斯倾向抬头的迹象。斯沃普是 GE 总裁,他提出了建立各行业的商会和卡特尔,由国家复兴管理局一类的机构来稳定并提高物价,调控生产,对贸易活动进行指导。此外,多个产油州联合起来组织了产油州顾问委员会来实现原油的配额生产和联合垄断。罗斯福公开表态支持这些计划。

本书前半部分从理论和批判入手,建立思考框架;后半部分以年为单位叙述信贷扩张和干预性政策的恶果,制造了大萧条。提供的部分主要讲述了 20 年代实行的扩张信贷政策、政府支持的通货膨胀及其作为危机应对政策的分析和实施。包括美联储在股市崩盘后采取的准备金投放政策,以及 1930 年全年再贴现利率、承兑汇票利率和同业拆借利率的下降以及成员银行准备金总量上升的情况。此外还提到了芝加哥会议上的政策建议以及戈特弗里德·冯·哈伯勒向美国介绍米塞斯的商业周期理论的情况。政府主导的信贷扩张和通货膨胀的压力导致了大萧条。

三、无法面对衰退就无法理解周期,也无法正确的看待繁荣

作者认为,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是必要的,可以清算繁荣期造成的经济扭曲,并重建一个能够对消费者需求产生有效反应的体系。商业周期和经济萧条的起源不是市场的内在缺陷,而是银行系统导致的货币与信贷的扩张,推动了繁荣和萧条的循环往复。政府通过信贷扩张和银行准备金来控制和消灭货币性通货紧缩,但政府无法改变衰退和萧条的本质:相对于生产资料产品的价格,消费品的价格出现上升。商业周期理论需要结合经济学原理进行解释。周期波动依靠货币实现传播,并伴随着货币购买力的涨跌。奥地利学派商业周期理论的核心是对利率和时间价值的理解。信贷扩张只将可得资本引向高级的生产领域,导致错误的投资,干扰了时间偏好和预期。持续的银行信贷总能使借款人逃脱消费者对他们的惩罚,直到消费者发起一场报复性的运动,终结扭曲的繁荣,这就是危机和萧条的实质。政府干预延长了扭曲的时间,阻止了萧条快速结束和失败的扩张。银行过度扩张信贷会受到通货紧缩和挤兑的惩罚。规律性的信贷扩张导致资源配置的扭曲,这是商业周期的本源。

四、奥地利学派对经济学本质的看法

奥地利学派认为市场无法达到均衡,企业家是推动力量,信息由个体收集分析并作出决策。政府通过信贷扩张刺激经济会导致经济危机。本书前半部分从理论和批判入手,建立了思考的框架。奥地利学派的看法是,限制信贷扩张和政府权力的表面上的恐惧实际上掩盖了对计划经济的内在恐惧。萧条是宽松推动繁荣期通货膨胀的结果,会因政府的通货膨胀和其他干预措施而被延长和加剧。

五、那么今天呢?

作者认为大萧条的真正原因是政府推动的信贷扩张和通货膨胀,以及由此导致的错误投资。通过对比美国利率、货币发行量和资产价格的变化得出这一结论。历史虽不会简单地重复,但总是押着相同的韵脚。

附录:

作者提供了 1929-1933 年的大萧条期间的主要经济指标。其中失业率高达 25%,GDP 减少了约一半,股票下跌了 76%,工资率下降了 23%,货币供给仅剩约 1/6。工业生产指数下降了一半,批发价格下降了 30%。耐用品行业的生产指数和就业人口都大幅下降,其中生铁生产下降了 85%,建筑合同下降了 90%,获得开工许可的建设总值下降了 94%。作者还指出,在这个时期,通货膨胀对低收入者影响尤其大。在此背景下,政府和政府企业的收入被视为对私营经济的掠夺。原作者认为政府收入和支出应当从私营生产总值中剥离,并计算其在经济总量中的比例以观察政府掠夺的影响。原作者指出,在大萧条期间,政府掠夺总额占私营生产总值的比例从 14% 上升到 25%。州和地方政府的支出增加是主要原因。胡佛在连任竞选中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劝说雇主保持工资率、提高关税保护农业、信贷扩张维护金本位、向银行和公共建设提供贷款等。此外,他还加强了联邦土地银行,反对移民,并修改破产法以剥夺部分债权人的权利。这些政策引发了常设机构 SEC 和房利美的成立,并且胡佛大坝和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的建设也是他干预主义政策的遗产。